首页动态
     
   瞄准新型工业化本质 加快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创新
 
通讯员:马宏伟       责编:孙新华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4-04-19 15:52:41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建设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作为校、企、政、行、协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新型办学组织,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在人才协同培养、技术联合开发和共建共治共创、持续迭代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高校改革发展塑造了新优势、汇聚了新动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全面融入区域创新系统

现代产业学院是基于产教融合理念而开展的实践创新。在政策驱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等综合推动下,加快建设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和急需领域人才需求的现代产业学院,已经成为政府、高校、社会、企业等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2017年以来,我国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提出要“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天大行动”提出要“优化校内协同育人组织模式,通过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产业化学院等方式,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北京指南”进一步明确要“探索建设一批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产业化学院”。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在上述政策指引下,福建、广东、江苏等地相继实施示范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加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12月,教育部、工信部公布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彰显国家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高度重视与推进决心。

依据三螺旋理论以及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政府与产业(企业)都是创新的重要主体,三者在承担各自的功能外,还衍生和发展了一些其他功能。为适应新的科技和产业发展范式,必须大力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加强三者的互动。同时,随着创新开放性程度的不断提升,为了提高创新效能,应关注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间的动态作用过程。就创新主体而言,包括大学、产业(企业)、政府等关键主体以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支持性群体。现代产业学院由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是创新系统的重要单元。因此,现代产业学院应全面融入区域高水平创新系统建设,以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特定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支撑,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协同创新,着力解决新工科建设中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实现高校与区域产业布局同频共振,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红利”和“技术红利”。

推进现代产业学院1.0建设

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趋势,强化“支撑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使命驱动,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地融合。学校扎实推进“三导入、五共同、四层次、三方向”现代产业学院1.0建设,与行业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全国经济百强镇、产业园区和境外高校等合作,创建了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10个特色产业学院,构建校企、校政企、校校企和校校所四种合作方式。通过师资联合、产学结合、价值融合和资源整合,形成“三五四三”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其中,“三导入”是指:导入先进技术体系、导入先进生产设备、导入先进培训模式。“五共同”包括:共同规划专业发展,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协商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和培养标准;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将企业先进技术知识、真实案例和项目有机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选派教师入驻企业锻炼,与企业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同时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参与专业课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组建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共建对接产业技术前沿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更加贴近工程实际的教学环境;共同创建技术创新平台,包括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共同开展科技项目攻关与成果转化等。实践教学的“四层次”是指:依托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渐进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发展的“三方向”是指:根据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定位,在企业学习阶段设置“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技术研发”三个方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现代产业学院1.0以“校企联合协同育人、科教融合创新育人”汇聚发展新动能,推进人才培养组织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基于学科逻辑配置办学资源的组织模式,构建区域创新要素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路径,带动学校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和内部治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与城市和产业共生共荣的发展道路。同时,随着外部科技产业环境的变革和新型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建设的全面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功能定位不够聚焦、学科交叉不够明显、产业要素导入不足等问题逐步凸显,亟需打破既定模式、持续迭代创新。

推动释放创新要素与活力

新型工业化本质是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工业化和产业深度融合的工业化,需要遵循工业化的基本规律,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提高产业链韧性水平、强化人才支撑和保障。这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和更新的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应聚焦培养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开展应用导向的科学研究和提升服务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等功能定位,进一步强化战略谋划和政策支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优化评价机制,不断集聚企业、高校、政府、行业等多方创新资源和要素,汇聚多元创新主体新动能新优势,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推动现代产业学院从1.0向2.0迭代创新,持续汇聚学校发展新动能。

1.强化政府顶层战略谋划和各高校政策支持

政策驱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机制。作为仍处在探索建设的新型组织,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战略谋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出台系列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具体政策。结合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及成效,由教育部主导,进一步制定规范和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专项政策,在资源保障、考核评估、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强引导、指导和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可充分发挥掌握区域高校和企业信息的优势,对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等开展深度分析,构建校企资源匹配机制,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手段,引导校企等多方主体建立合作关系,精准布局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另一方面,高校要持续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高校在制定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过程中,应立足区域产业布局和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准确把握政府政策内涵要求,强化改革创新力度,构建包括现代产业学院的管理、考核评估、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在内的系列政策体系。

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多主体参与的科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应在学科专业结构设置、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努力培养造就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现代产业学院主要关注应用情境知识的生产,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强调产业需求导向和交叉融合。为了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现代产业学院应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建设新兴学科专业集群。

二是敏捷更新迭代课程内容。课程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现代产业学院应以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抓手,聚焦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和高阶思维培养,将企业前沿技术、学科专业知识、标准化路径等纳入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学科基础—工程应用—技术攻关”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产业特色课程、项目化课程、工程案例及企业讲义等教学资源。

三是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整合校企多方资源,构建高校与企业的“旋转门”机制,实施互聘互认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的机制,激励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通过多元主体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实现教师与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之间的互补互动,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实践化,促进企业行业技术骨干的规范化、系统化,促进教学科研项目贴近产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进步。

3.提升学院内部治理现代化水平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校政企行等多主体共建的新型产教融合载体,同时也是一种功能多元、各主体价值和利益诉求多样的“混合组织”,只有不断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才能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进一步完善学院内部组织架构。搭建并完善三级组织架构:第一层级是成立由高校、企业、行业等多主体代表组成的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第二层是成立现代产业学院管理层,主要负责落实重大决策及日常运行管理;第三层级是依据业务需要,成立相关具体业务部门。这种组织架构着重破解“引企入教”的制度性障碍,以充分调动外部主体参与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不断提升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能力。现代产业学院应充分利用办学改革“特区”和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协调处理好学院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坚持增权赋能,调动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4.优化院内管理与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改革对深化现代产业学院综合改革、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现代产业学院应聚焦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确立新的评价机制,着重考察在紧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贡献度。

一是统筹推进学院内部综合改革。协同推进学科专业设置决策机制、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人事管理机制、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改革。东莞理工学院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现代产业学院考核评估办法》等,推进决策机制、人事体制、运行机制等配套改革。

二是构建基于能力增值的学生学习管理与评价机制。聚焦解决学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建立以产业贡献度、学生满意度、企业认可度为关键要素的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关注产品设计、方案开发、发明专利、创立公司等综合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自我开发与管理,聚焦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提升、态度转变和行为表现,探索形成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工程能力增值评价模式。东莞理工学院出台《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管理办法》,对现代产业学院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值进行动态监测。

三是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结合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和组织特征,坚持以创新能力、价值、贡献等为导向,改革传统以纵向课题、论文数量等为关键考核指标的教师评价体系,更为重视高价值专利、科技成果转化及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服务度。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在线2024年4月7日,详情请点击https://news.eol.cn/xueshu/hui/202404/t20240407_2596907.shtml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欧帝体育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